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位於臺中市北區,是臺灣首座根據「十二項建設」中的文化建設項目所興建的科學博物館,自設立以來便肩負著推廣科學教育與自然知識的使命。自1980年代啟用以來,科博館已成為國內最具指標性的自然史博物館之一。2024年館內參觀人次達285萬人,是全臺最受歡迎的自然類博物館,展現出其在教育、學術與觀光上的多重價值與地位。
科博館佔地約8.9公頃,主館區涵蓋四大展廳: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與地球環境廳,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生物演化、人類文明與地球變遷等主題,適合各年齡層的參觀者深入探索。除靜態展覽外,館內也設有兩座劇場,包括太空劇場與立體劇場,透過沉浸式影音與互動體驗,讓觀眾在視覺震撼中更深入理解科學原理與宇宙奧秘。
與本館隔著西屯路相對的是佔地約4.48公頃的植物園,園內模擬熱帶雨林生態環境,打造出一個大型玻璃溫室,展示豐富的植物多樣性與生態循環,亦為台中市區難得的自然綠地。除了本館與植物園,科博館亦設有三座館外園區,包括位於霧峰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南投鹿谷的鳳凰谷鳥園及竹山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這些設施不僅延伸了科博館的研究與教育功能,也深化了對臺灣地質、生態與地震災害等在地議題的認識與關懷。
在營運與人力資源方面,科博館引進了國外博物館常見的志工制度,補充了人力不足的問題,也建立起民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良好互動。志工在導覽解說、教育推廣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使參觀體驗更為完整與親切。此外,科博館也積極投入學術與教育合作,不僅出版《博物館學季刊》,也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合作設立博物館研究所,推動臺灣博物館專業發展,成為博物館人才培育與研究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