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埕的故事,不只是鐵道的終點站,更是一部濃縮台灣林業發展興衰的縮影。
早在日治時期,因為蔗糖、樟腦和木材的輸運交易,再加上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的推動,車埕聚集了大量人力與物資,成為一度繁華的山城。1958年,林業鉅子孫海先生率領振昌興業進駐,取得丹大林區的採伐權,並選定交通便利的車埕設廠。當時廠區蓬勃發展,最高峰時曾吸引兩千多名工人就業,讓這裡與水里一帶繁榮到被譽為「小台北」。
然而,隨著70年代林業政策轉向造林與國土保育,伐木逐漸停歇,曾經繁盛的鋸木產業也走向沒落。振昌的鋸材廠在政府禁伐令下停工,只能任其荒廢,留下斑駁卻珍貴的工業遺址。
多年後,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接手,將這段歷史重新喚醒。2008年開放的「車埕木業展示館」,不僅修復了舊廠房,還以「新與舊的交疊」為設計理念,保留20世紀初的木構架,並在上方覆蓋新結構。走進展示館,彷彿能看見50年代工人鋸木的身影,聽見木頭撞擊的聲音。空間裡錯落的支架,既是歷史的痕跡,也是時代進步的象徵。
遊客踏入展場,迎面而來的是不同木材散發的清香,宛如置身森林,享受天然的芬多精洗禮。在這裡,不只是觀光的體驗,更能感受到台灣林業曾經的輝煌與轉型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