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崁樓建於1653年,是當時進駐台灣南部的荷蘭人所興建,最初稱作「普羅民遮城」,與安平的「熱蘭遮城」隔空呼應、互為犄角之勢。當時,熱蘭遮城是荷蘭總督的統治中樞,而普羅民遮城則扮演著行政與商業中心的重要角色。
這座城堡的建築結構由三個略呈方形的台座相連構成,每一個台座上方都建有一棟西式樓房。其城牆的建造工法相當講究,使用糖水與糯米汁攪拌蚵殼灰作為黏著劑,並以紅磚與石材層層堆砌,堅固如岩石,歷經三百多年風雨侵蝕,至今仍可見其厚重的牆體與拱門遺跡。
走過三百多年的歲月,赤崁樓如今以飛簷翹角、紅瓦覆頂的壯麗姿態矗立於古都之中。它曾是荷蘭統治時期的西式堡壘,清領時期的中式樓閣,也曾於日治時期被作為陸軍醫院使用,現今則轉型為保存歷史記憶的文物館,默默見證著歷史更迭與時代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