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灣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是臺灣本島西南海岸最大的潟湖。古時曾有鱉興港、茄藤港、金茄萣港、關帝港、南平港等名稱,日治時期稱作「大潭」,戰後才改為「大鵬灣」。
大鵬灣由林邊溪的沖積作用形成,灣域呈囊狀,水深約 2 至 6 公尺,平均深度約 3 公尺。北側分布著紅樹林植物海茄苳,因水位變化穩定、養分充足,孕育出豐富的濕地生態,棲息著多樣的植物、水鳥、招潮蟹、彈塗魚以及各類魚蝦貝類。潟湖的出海口由「鵬灣跨海大橋」橫跨,成為當地重要地標,而南平沙洲一帶設有青洲遊憩設施與麻黃林,兼具生態保護與觀光功能。
歷史上,大鵬灣在日治時期前即有漁民從事牡蠣養殖。至二戰末期,日本海軍在此設立水上機場與潛艇基地;戰後由國軍接收設立空軍幼校,使養殖活動一度中斷。空軍撤出後,牡蠣養殖逐漸恢復,但因出海口淤積與管理不佳,潟湖水質惡化,蚵架與成堆蚵殼堆積成島,反倒形成特殊的人文景觀。隨著大鵬灣國家風景區成立,2002年起蚵架全面拆除,養殖方式則轉型為箱網養殖,讓潟湖環境逐漸回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