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山慈祐宮,舊稱錫口媽祖廟,是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的重要信仰中心,也是當地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宗教建築之一。慈祐宮位於饒河街夜市旁,緊鄰八德路四段與松山車站,是許多在地居民心目中的信仰寄託,也曾是舊錫口地區十三庄的宗教核心,影響範圍涵蓋今日的松山、信義、大安、南港與內湖等行政區。
根據廟方記載,慈祐宮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行腳僧林守義選址並發起建廟,選定面南背河、坐北朝南、面望四獸山的風水寶地,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完工,初名「錫口媽祖宮」。隨著地名演變,後更名為「松山慈祐宮」,並延續至今。除了在本地的信仰影響力,慈祐宮的媽祖神像在嘉慶、道光年間也曾分靈至福建仙遊。
慈祐宮在歷史上不僅是宗教信仰中心,也是社會活動與交通樞紐。廟後原為基隆河港口,為淡水與汐止之間的水路中繼點。松山車站尚未設立之前,此地是貨物集散與人員移動的重要節點,挑夫在此等候船運轉運,造就廟前一帶曾經的繁華。早期的街道規劃也以慈祐宮為核心向外延伸,成為錫口街與周邊庄頭發展的起點。
慈祐宮的建築風格為典型的閩南傳統廟宇,格局方正、呈回字型佈局。歷經多次整建與重修,現今廟貌奠基於1915年福州匠師的全面改建與1937年的後續修繕。建築主體為三川五門三進格局,正殿三層重簷,門神、垂花、斗拱與石柱雕刻精緻華美,色彩鮮明並施金箔。石獅與石龍柱等細部雕刻也展現出清代工藝水準。鐘鼓樓上的交趾陶則由林添木弟子葉星佑製作,表現觀音、媽祖、千里眼與順風耳等宗教題材。
廟內珍藏多塊清代與日治時期匾額,包括乾隆年間的「利濟參天」、光緒年間福建官員所贈的「德水靈揚」、進士趙鴻敬題的「神之格兮」等,皆為珍貴歷史文物。凌霄寶殿高達六層樓,氣勢雄偉,殿內對聯與匾額皆出自當地耆老之手。
慈祐宮也融入地方人文,像是註生娘娘神像特別加入一位名為「杜玉娘」的女性神祇,感念她當年無償為人接生的善行。此外,廟旁土地也曾由杜姓家族捐獻,供信徒集資成立神明會持有。
雖曾於日治時期列為地方級史蹟,也於1975年被臺北市政府列為三級古蹟,但因1981年發生火災導致正殿毀損,廟方為重建需要,於1985年成功申請撤銷古蹟資格,廟宇隨後重建,恢復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