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簡稱臺北,是中華民國的首都與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是臺北都會區及北臺灣的中心城市,同時也是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及文化等多領域的發展樞紐。全市分為12個行政區,設籍人口約250萬人,人口密度約每平方公里9,200人。
地理與氣候特色
臺北市的中心區域位於臺北盆地的核心地帶,其北側與新北市交界處則是大屯火山群(活火山)的所在地。這個山系自北向南延伸,逐漸趨於平緩,直抵圓山、大直與內湖等地,是臺北市範圍內最大的山系。該山系中,七星山是最高峰,海拔1,120公尺,大屯山則為第三高峰,海拔1,092公尺。在山系中心地帶與北投外圍地區,分布著許多火山地形,展現出豐富的地質特色。
臺北市區的東側,包括內湖、南港等地,以丘陵地形為主,南側的木柵區也多屬於丘陵地帶。此外,標高約300多公尺的南港山系(又稱拇指山系)橫亙於信義區與南港區之間,構成了臺北東南地區的重要地形特徵。這些地形不僅塑造了臺北市的自然景觀,也對市區的氣候與土地利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臺北市位於北緯25度的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受乾冷的蒙古高氣壓與暖濕的太平洋高氣壓交互影響,形成副熱帶季風氣候。臺北的日照時數相較全球多數地區偏少,除了7月至9月較常見晴天外,其餘時間以陰雨天氣為主,尤其在冬半年每月平均日照時數僅有70至100小時。
氣溫相對溫帶地區較為溫暖,但受全球暖化或特殊氣候變化影響,偶有異常暖冬或寒春。例如,2005年2月至3月因蒙古高氣壓帶來的強冷氣團,臺北最低氣溫降至攝氏5.6度,鄰近淡水甚至測得3.9度的低溫。
由於臺北位於東亞季風帶,冬季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帶來大量水氣,是北臺灣降水的重要來源,也使得淡水河流量穩定,避免枯水問題。此外,受海洋性氣候調節,臺北冬季平均氣溫約16度,比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華南沿岸城市高出2至3度。大陸冷空氣過海後溫和且濕潤,因此臺北降雪機會極低。然而,2016年1月24日的超級寒潮期間,臺北市曾出現雨夾雪,最低氣溫僅4度,為氣象站首次記錄固態降水。
盆地地形的影響
臺北市主要位於臺北盆地,氣候受地形影響顯著。夏季因盆地周圍高山阻擋,熱氣不易排出,市區氣溫常比周圍地區高1至2度;冬季則因山區和丘陵地形,容易形成地形雨,導致濕冷天氣,即便氣溫高於臺灣中南部平原或中國沿海城市,體感溫度仍較低。
每年5月前後,蒙古高氣壓與太平洋高氣壓交會形成鋒面,進入梅雨季節,此時臺北降雨天數大幅增加。夏季午後因上升氣流強烈,經常發生雷陣雨,使臺北的降水特徵更加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