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简称台北,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及直辖市,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是台北都会区及北台湾的核心城市,同时也是台湾在金融、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及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枢纽。全市分为12个行政区,登记人口约250万人,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9,200人。
地理与气候特点
台北市的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的核心地带,其北侧与新北市交界处是大屯火山群(活火山)的所在地。这片山系自北向南延伸,逐渐趋于平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范围内最大的山系。山系中,七星山是最高峰,海拔1,120米,大屯山则为第三高峰,海拔1,092米。在山系中心地带及北投外围地区,分布着许多火山地形,展现出丰富的地质特色。
台北市区的东侧,包括内湖、南港等地,以丘陵地形为主,南侧的木栅区也多为丘陵地带。此外,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又称拇指山系)横亘于信义区与南港区之间,构成了台北东南地区的重要地形特征。这些地形不仅塑造了台北市的自然景观,也对市区的气候与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的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受干冷的蒙古高气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气压交互影响,形成副热带季风气候。台北的日照时数相较全球多数地区偏少,除7月至9月较常见晴天外,其余时间多为阴雨天气,尤其在冬半年,每月平均日照时数仅有70至100小时。
气温相较温带地区较为温暖,但因全球变暖或特殊气候变化,偶有异常暖冬或寒春。例如,2005年2月至3月,因蒙古高气压带来的强冷气团,台北最低气温降至5.6摄氏度,邻近淡水甚至测得3.9摄氏度的低温。
由于台北位于东亚季风带,冬季受到东北季风影响,带来大量水汽,是北台湾降水的重要来源,也使得淡水河流量稳定,避免枯水问题。此外,因海洋性气候的调节,台北冬季平均气温约16摄氏度,比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沿岸城市高出2至3摄氏度。大陆冷空气过海后温和且湿润,因此台北降雪的可能性极低。然而,在2016年1月24日的超级寒潮期间,台北市曾出现雨夹雪,最低气温仅4摄氏度,这是气象站首次记录固态降水。
盆地地形的影响
台北市主要位于台北盆地,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夏季因盆地周围高山阻挡,热气不易排出,市区气温常比周围地区高1至2摄氏度;冬季则因山区和丘陵地形,容易形成地形雨,导致湿冷天气。即便气温高于台湾中南部平原或中国沿海城市,体感温度仍较低。
每年5月前后,蒙古高气压与太平洋高气压交汇形成锋面,进入梅雨季节,此时台北降雨天数大幅增加。夏季下午因上升气流强烈,常发生雷阵雨,使台北的降水特点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