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島(軍艦島)

地址: 端島
端島(軍艦島)

端島位於長崎市外海,因外形酷似一艘鋼鐵巨艦而有「軍艦島」之稱,是日本工業化歷史中最具象徵性的場所之一。端島原本僅是一處不起眼的淺灘,隨著19世紀末煤礦的發現與開採而被徹底改造。自1897年至1931年間,經歷六次大規模填海與護岸工程,島嶼面積擴展至約6.3公頃,形成今日南北細長、四周混凝土堤防環繞的人工孤島。島中央貫穿的岩山分隔了空間,西北側與山頂成為居民住宅與日常設施聚集之地,東南側則專為礦坑、選炭場與輸送系統的所在。

煤礦的繁榮帶來了極端人口密度的都市生活。1916年完工的30號樓,是日本最早的鋼筋混凝土高層集合住宅,被視為現代建築的開端之一。隨後,島上陸續興建16至20號樓等住宅群,以及戰爭末期竣工的65號樓——全島最大規模的七層公寓。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安置更多工人家庭,樓宇間亦配置了商店、保育園、派出所、郵局甚至娛樂設施,使得島嶼儼然成為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微型都市」。1960年代,端島居民超過五千人,人口密度高達東京市區的九倍,被譽為「海上的蜂巢」。然而這種高度集約化生活環境也顯示出明顯的階層差異:幹部與管理職員享有獨立浴室與木造高級住宅,普通礦工家庭則依賴公用廚房與簡陋的樓梯空間,甚至沒有電梯可用。

自然環境對居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島上土地狹窄,幾乎無法栽植植物,因此居民將砂土運上屋頂打造小花園,栽種仙人掌、松葉菊與觀賞植物,以此獲得綠意慰藉。學校甚至推廣過「花卉普及運動」,讓孩子們帶回易於栽種的花草,美化家園。然而由於島嶼外海波濤洶湧,每逢颱風或大浪,巨浪甚至能拍打到建築頂層,長久下來對結構造成不斷地侵蝕。

由於煤炭不再具有足夠的採集價值,於是礦坑於1974年關閉,在居民集體撤離後,這些建築失去維護,便在海風與鹽霧的摧殘下加速劣化。如今許多樓宇的牆壁剝落、鋼筋外露,甚至懸臂崩塌,卻因此成為研究早期混凝土結構自然老化的珍貴案例。

端島的歷史不僅與日本工業革命密不可分,也涉及國際爭議。2015年,端島與其他製鐵、造船與採煤設施一同被列入「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由於二戰時期曾有朝鮮半島民眾被迫勞動於此,韓國強烈反對其登錄,引發國際輿論爭議。最終日本承諾將提供更完整的歷史說明,才換得申遺成功。

今天的端島以「廢墟美學」聞名,生鏽的鋼筋、斑駁的牆壁與空無一人的高樓殘影,共同構築出一種滄桑而震撼的景觀。自2009年開放有限度的觀光以來,遊客可在導覽員帶領下踏上指定路線,近距離觀察這座「海上廢墟城」。站在島上,依稀可以想像當年人聲鼎沸的巷弄、孩子們在學校裡的喧鬧、礦工下井的緊張,以及傍晚炊煙與霓虹共存的都市生活場景。

端島也因其特殊氛圍而而出現在不少影視作品中。早在1949年的電影《無綠之島》便以此為舞台,近年《007:空降危機》中的虛構廢墟島也以端島為藍本,《進擊的巨人》真人版更直接在此取景。音樂作品如B’z《MY LONELY TOWN》、KAT-TUN等團體的MV也都選擇端島作為背景。韓國電影《軍艦島》則透過戲劇化手法再現強制勞動的歷史。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