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

金門縣位於廈門灣九龍江口,為中華民國福建省的縣份,屬於臺灣地區,由金門本島、烈嶼、大膽、二膽12個島嶼組成,並代管原屬於莆田縣烏坵。縣治及最大城市為金城鎮,全縣下轄3鎮、3鄉

金門自古以來屬於福建同安縣,古名「浯洲」、「仙洲」、「浯江」或「浯島」。在歷史上,金門以「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的俗諺,反映出其對福建經濟的重要地位。

地理與自然環境

金門縣位於東經118°32′,北緯24°44′,地處廈門灣,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的翔安區大嶝街道1.8公里,與臺灣本島相距210公里。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烈嶼(小金門)、大膽、二膽、獅嶼、猛虎嶼、草嶼、後嶼、東碇島、復興嶼等十二個島嶼,總面積151.656平方公里

金門地形以花崗片麻岩紅壤土為主,若以瓊林—尚義連線為界,東半部多為花崗片麻岩,西半部則以紅土層為主。海岸線則由海水侵蝕形成海蝕崖海蝕平台,尤其在金門本島與烈嶼東北—東南海岸一帶特別明顯。

氣候特徵

金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約20.8°C。受到海陸性質差異及強勁東北季風影響,氣溫全年相對臺灣偏低,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中最冷的縣市之一(僅次於連江縣)。

  • 冬季:乾冷且風力強勁,體感溫度明顯偏低。
  • 春季:多霧,空氣潮濕。
  • 雨季:集中於4月至9月,年平均降雨量約1,049.4毫米

由於蒸發量高(年均超過1,680毫米),加上土壤以砂土裸露紅壤土為主,水分保持力較弱,使金門呈現半乾旱特徵,農業發展受限,主要以耐旱性雜糧種植為主。

經濟與發展

過去,金門曾是軍事重地,扮演臺灣海峽防衛前線的角色,現已轉型為以觀光與文化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由於自然條件限制,當地農業發展以耐旱作物為主。

縣內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包括歷史悠久的金門古城、翟山坑道、以及自然景觀海蝕平台、花崗岩地形等,皆為遊客必訪景點。此外,金門特產高粱酒貢糖菜刀,也深受遊客喜愛。

金門縣融合了戰地歷史獨特自然景觀多元文化,不僅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要塞,亦逐漸發展為具有豐富文化與觀光潛力的地區。從金城古鎮的歷史痕跡,到東北季風下的壯闊海岸線,金門展現出獨有的風貌與文化韻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