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

大稻埕

大稻埕,雅称稻江稻津,是位于台北市大同区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地区。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因为早年当地有大片用于晒稻谷的空地,也就是所谓的“稻埕”。

咸丰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县的林蓝田为躲避海盗洗劫,从鸡笼(今基隆)迁移至大稻埕经商,开设商店,开启了大稻埕的商业发展。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三邑人与同安人因争夺艋舺码头的停泊权,爆发了“顶下郊拼”的族群械斗。势弱的下郊同安人无力抵抗,只能带着所奉的霞海城隍神像逃到大稻埕避难。此后,大稻埕靠近淡水河的码头逐渐发展起交易活动,商业日益繁荣。

咸丰十年(1860年)淡水港开放通商后,大稻埕迅速发展为台北最繁荣的物资集散中心,尤其以茶叶和布料贸易最为重要。在洋行的带动下,大稻埕的茶叶出口市场大幅扩展,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与经济繁荣。进入日治时期后,日本商人为排挤洋行势力,转而开拓日本国内及东南亚市场,继续推动当地贸易发展。

然而战后,由于淡水河日渐淤积,失去了作为河港的功能,加上台湾本地茶叶无法与锡兰红茶竞争,大稻埕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台北市中心东移,人口外流,大稻埕逐渐转变为市区边缘的老旧地带。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