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基隆市位于台湾的东北部,古名鸡笼,以其天然的谷湾港口著称,是台湾最北端的城市。市中心的基隆港是北台湾的重要航运枢纽,因此有“台湾头”和“台湾北玄关”之称。由于基隆气候多雨,又被称为“雨港”或“雨都”,与高雄并列为台湾的两大港市。基隆市共划分为7个行政区,人口超过36万人,市内95%的土地为丘陵地形,仅北面临东海地区拥有少量平地,东、西、南三面环山,与新北市相邻。

历史沿革

基隆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当时已有汉族等移民与平埔族原住民共同生活,西班牙人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岛作为据点。清朝雍正年间,汉族移民大量涌入,开始规模化的开垦与发展。1875年,基隆因航运地理优势及丰富的煤矿资源,正式设治并改名为“基隆”,开启城市发展的历程。

日治时代,基隆被规划为台湾的交通门户,进行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与市区发展,使其成为全台第四大城市。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后改制为省辖市。随着1990年代后十大建设的推动,台湾的航运重心南移,加上腹地受限及邻近台北的磁吸效应,基隆逐渐转型为台北都市区的卫星城市。

地理

基隆市北临东海,地形以丘陵为主,仅基隆港周围及基隆河两侧拥有狭窄的平原,其他地区多为山坡地。市区内的交通网络因此设有众多桥梁与隧道,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基隆港外围有和平岛及基隆屿环绕,成为城市的天然屏障。

地势方面,基隆东西两侧分别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脉环绕,平地主要分布于港口沿岸及基隆河谷。市内的丘陵地形对城市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住宅区大多依山势而建,市郊则遍布新式公寓大厦。南侧的狮球岭是基隆与台湾内陆联系的重要通道。

气候

基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气候潮湿多雨,夏季则因西南季风需越过山脉,降雨量较少,因此形成冬雨多于夏雨的特性。基隆冬季阴湿多雨,因而有“雨港”之称,特别在冬春交替时期,基隆港区常发生浓雾,甚至影响港务运作,形成“雾锁雨港”的景象。

然而,进入1990年代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基隆的年降雨量有逐年递减的趋势,部分年份甚至出现干旱现象。

观光与文化

基隆市与邻近新北市的部分区域共同构成“大基隆地区”,凭借着历史遗迹及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成为北台湾重要的观光景点。基隆拥有庙口夜市、港都特色小吃及丰富的海产,形成独特的美食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此外,基隆的港湾景色与历史遗迹,如和平岛、基隆屿及各类军事遗迹,亦是旅游的热门选择,为城市增添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气息。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