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基隆市位於中華民國臺灣省的東北部,古名雞籠,以其天然的谷灣港口著稱,為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市中心的基隆港是北臺灣的重要航運樞紐,因此有「臺灣頭」及「臺灣北玄關」之稱。由於基隆氣候多雨,又被稱為「雨港」或「雨都」,與高雄並列為臺灣的兩大港市。基隆市共劃分為7個行政區,人口超過36萬人,市內95%的土地為丘陵地形,僅北面臨東海地區擁有少量平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

歷史沿革

基隆的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當時已有漢族等移民與平埔族原住民共同生活,西班牙人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據點。清朝雍正年間,漢族移民大量湧入,開始規模化的開墾與發展。1875年,基隆因航運地理優勢及豐富的煤礦資源,正式設治並改名為「基隆」,開啟都市發展的歷程。

日治時代,基隆被規劃為臺灣的交通門戶,進行大規模的港口建設與市區發展,使其成為全臺第四大都市。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改制為省轄市。隨著1990年代後十大建設的推動,臺灣的航運重心南移,加上腹地受限及鄰近臺北的磁吸效應,基隆逐漸轉型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地理

基隆市北臨東海,地形以丘陵為主,僅基隆港周圍及基隆河兩側擁有狹窄的平原,其他地區多為山坡地。市區內的交通網絡因此設有眾多橋樑與隧道,形成獨特的都市景觀。基隆港外圍有和平島及基隆嶼環繞,成為城市的天然屏障。

地勢方面,基隆東西兩側分別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繞,平地主要分布於港口沿岸及基隆河谷。市內的丘陵地形對城市發展造成一定的限制,住宅區大多依山勢而建,市郊則遍布新式公寓大廈。南側的獅球嶺為基隆與臺灣內陸聯繫的重要通道。

氣候

基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氣候潮濕多雨,夏季則因西南季風須越過山脈,降雨量較少,因此形成冬雨多於夏雨的特性。基隆冬季陰濕多雨,因而有「雨港」之稱,特別在冬春交替時期,基隆港區常發生濃霧,甚至影響港務運作,形成「霧鎖雨港」的景象。

然而,進入1990年代後,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基隆的年降雨量有逐年遞減的趨勢,部分年份甚至出現乾旱現象。

觀光與文化

基隆市與鄰近新北市的部分區域共同構成「大基隆地區」,憑藉著歷史遺跡及依山傍海的自然環境,成為北臺灣重要的觀光景點。基隆擁有廟口夜市、港都特色小吃及豐富的海產,形成獨特的美食文化,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品嚐。

此外,基隆的港灣景色與歷史遺跡,如和平島、基隆嶼及各式軍事遺跡,亦是旅遊的熱門選擇,為城市增添濃厚的歷史與文化氣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