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遺址公園是一座結合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與自然景觀的綜合性公園。其開放式的園區空間與博物館設計,不僅持續進行考古挖掘,同時也進行文物的展示與保存,這樣的特性正是卑南遺址公園最獨特的魅力所在。遊客可以透過展示廳深入了解卑南遺址及其文化背景;也能親臨考古現場與月形石柱,近距離觀察數千年前的遺跡與歷史遺物;此外,站上公園兩側的瞭望台,還能俯瞰整個園區的自然風貌,若運氣好,甚至能親眼見到考古人員正在進行發掘作業。
卑南遺址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推斷,該遺址存在的時期約為距今5300年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年至2300年間最為繁盛。整體遺址的範圍廣達約100萬平方公尺(約100公頃),是目前台灣已知面積最大的史前聚落遺址。卑南遺址出土了大量石板棺以及其中精緻的陪葬器物,是環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之一。目前該遺址已被行政院文化部指定為國定遺址,並設有卑南文化公園,為全台第一座以考古遺址為主題的公園,園區面積約30公頃(即30萬平方公尺)。
園區的戶外空間也依照原貌復原了等比例(1:1)的史前住屋建築,包含卑南族的少年會所與家屋,讓民眾得以實際感受史前生活樣貌。整座公園屬於開放式的綠地,不僅適合觀光旅遊,也是市民休閒放鬆的好去處。園內設有寬敞的草坪、展示廳與表演廣場,並規劃有天然植物林與考古參觀路線,提供豐富的旅遊體驗。站上瞭望台,卑南大溪、利吉惡地以及整個臺東市區的景觀盡收眼底;漫步於綠意盎然的草地之上,彷彿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文明對話,是一趟兼具知識性與感受力的文化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