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福德廟(四結金身土地公)

地址: 268宜蘭縣五結鄉福德路68號
四結福德廟(四結金身土地公)

位於宜蘭縣的四結福德廟,是當地歷史悠久的重要信仰據點,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最初廟宇坐東朝西,前方有一條小河流向蘭陽溪,後來因淤積而變成農田,形成今日田園風貌。廟宇後方的地區則因盛產芋頭而有「芋仔園溝」與「溪底溝」之稱,顯示出地方農業與信仰之間的緊密連結。

1990年,地方信眾基於風水方位考量,認為廟宇應朝東以祈求更多庇佑,遂決定重建並調整朝向。兩年後(1992年),新廟前殿完工,並由時任宜蘭縣長游錫堃親自為鎮殿土地公戴上官帽,象徵神威與尊榮。

四結福德廟每年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是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的「過金火」儀式。在黑令旗的引導下,神轎首先繞行廟宇一圈,接著在廟埕繞行三圈,整個儀式共進行三趟,寓意「好事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無三不成禮」,是地方文化與信仰融合的具體表現。

1967年,在地方仕紳陳阿爐與鄭贊旺等人的推動下,成立了「土地公會」,成員多為當地農民。土地公會每年會舉行擲筊儀式,以決定當年的頭家與爐主,並於農曆二月初二與四月二十六日舉行祭典,傳承社區的信仰文化與團結精神。

文章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