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景福宮,俗稱「桃園大廟」,位於臺灣桃園市桃園區,是當地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開漳聖王廟,亦為桃園十五街庄的信仰核心。廟宇不僅是地方民間信仰的重要據點,也因歷史與文化價值,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並成為桃園區區徽的重要象徵之一。
景福宮的創建可追溯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當時桃仔園(今桃園)地區瘟疫頻仍,墾首薛啟隆為安民祈福,捐出二十甲田產,倡議興建廟宇,並擇定現址立廟,命名為「景福宮」。關於主祀神像開漳聖王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為大溪仁和宮分靈,但據景福宮與相關文獻指出,最早神像應為陳氏先祖自福建漳浦迎奉來台。
嘉慶十四年(1809年),桃園城興築後,當地十五庄漳州人再次聯合擴建景福宮,並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完工,奠定了廟宇今日規模。之後歷經多次修建,逐漸成為桃園地區宗教活動的核心。咸豐七年(1857年),桃仔園因久旱無雨,淡水同知恩煜至此設壇祈雨,雨應而降,讓景福宮聲名遠播。
景福宮在1985年獲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在近代發展中也受到重視,如原先桃園捷運綠線規劃穿越廟址下方,因考量文資保存與廟方意見,最終調整路線自西側繞行,保留廟宇完整性。
建築上,景福宮為傳統閩南式兩進式格局,前殿與正殿皆為假四垂屋頂設計,面寬九間,氣勢莊嚴。正殿主祀開漳聖王,並合祀自南崁五福宮分靈的玄壇元帥,左右另祀觀音與媽祖。天井兩側東西廳則分別奉祀金母娘娘與註生娘娘,太歲殿供奉斗姥元君與太歲星君。此外,廟內也設有月老廳與至聖廳,供民眾祈求姻緣與求學文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