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众多以水库与湖泊为主的风景区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位于南投县鱼池乡的日月潭。整个湖面面积达827公顷,环湖一圈约33公里。因为北侧湖面形状像太阳,南侧则宛如一弯新月,因此被命名为“日月潭”。日月潭的主要水源来自浊水溪上游,而浊水溪发源于合欢山,也就是说,日月潭的源头正是合欢山。
原本日月潭只是一个小型湖泊,在日治时期,为了兴建水力发电系统,日本人在浊水溪最靠近日月潭的武界地区设置拦砂坝,并修筑一条长达15公里的地下引水道,穿越水社大山,将溪水导入日月潭,淹没了多处小山丘,才形成今天这片辽阔的湖面。台湾多数水库是通过拦截河川形成狭长型水域,景观较为单一;相较之下,日月潭则是利用天然洼地蓄水而成,四周群山环绕,湖面曲折多变,无论远眺或近观,皆景致迷人。
日月潭也是台湾少见的“活水库”,每天的水源透过台电的抽蓄发电系统进行循环运用,使水质保持流动状态,不易滋生藻类,水色清澈,透明度高,孕育出肉质鲜美的曲腰鱼、奇力鱼与潭虾等水产。
许多书籍中常以“水沙连”一词来形容日月潭,但实际上,水沙连的范围比现在的日月潭还要广大。“沙连”原是平埔族人对内山原住民族的称呼,而“内山”地区是一系列多水的盆地组合,日月潭正位于其中的一部分,加上“水”字,即为“水沙连”。这个区域大致涵盖今日的埔里、鱼池、中明、水社、头社等地。日月潭位于海拔748公尺的中海拔高度,因此湖区经常云雾缭绕,山水层层交错,景色如诗如画。若要真正体会日月潭晨昏之间的变化与风情,唯有搭船游湖、亲近水面,方能深刻感受其魅力。
至于环潭交通部分,日月潭湖周全长约33公里,过去仅有日潭公路一条,直到民国84年(公元1995年)9月,月潭公路建设完成后,整条环潭公路方才串联成形。如今游客可选择开车或骑机车沿湖巡游,饱览沿途风光与各大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