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眾多以水庫與湖泊為主的風景區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整個湖面面積達827公頃,環湖一圈約33公里。因為北側湖面形狀像太陽,南側則宛如一彎新月,因此被命名為「日月潭」。日月潭的主要水源來自濁水溪上游,而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也就是說,日月潭的源頭正是合歡山。
原本日月潭只是一個小型湖泊,在日治時期,為了興建水力發電系統,日人於濁水溪最靠近日月潭的武界地區設置攔砂壩,並修築一條長達15公里的地下引水道,穿越水社大山,將溪水導入日月潭,淹沒了多處小山丘,才形成今天這片遼闊的湖面。台灣多數水庫是透過攔截河川形成狹長型水域,景觀較為單一;相較之下,日月潭則是利用天然窪地蓄水而成,四周群山環繞,湖面曲折多變,無論遠眺或近觀,皆景致迷人。
日月潭也是台灣少見的「活水庫」,每天的水源透過台電的抽蓄發電系統進行循環運用,使水質保持流動狀態,不易滋生藻類,水色清澈,透明度高,孕育出肉質鮮美的曲腰魚、奇力魚與潭蝦等水產。
許多書籍中常以「水沙連」一詞來形容日月潭,但實際上,水沙連的範圍比現在的日月潭還要廣大。「沙連」原是平埔族人對內山原住民族的稱呼,而「內山」地區是一系列多水的盆地組合,日月潭正位於其中的一部分,加上「水」字,即為「水沙連」。這個區域大致涵蓋今日的埔里、魚池、中明、水社、頭社等地。日月潭位於海拔748公尺的中海拔高度,因此湖區經常雲霧繚繞,山水層層交錯,景色如詩如畫。若要真正體會日月潭晨昏之間的變化與風情,唯有搭船遊湖、親近水面,方能深刻感受其魅力。
至於環潭交通部分,日月潭湖周全長約33公里,過去僅有日潭公路一條,直到民國84年(西元1995年)9月,月潭公路建設完成後,整條環潭公路方才串聯成形。如今遊客可選擇開車或騎機車沿湖巡遊,飽覽沿途風光與各大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