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佐贺城(古名“佐嘉城”)位于今日佐贺市的中心地带,是江户时代初期由佐贺藩藩主锅岛氏所建的居城。它的前身是战国时代龙造寺氏所筑的“村中城”,到了庆长年间经过大规模扩建与改修,才成为如今人们熟知的佐贺城。
与许多石垣宏伟的名城不同,佐贺城的特色在于以土垒为主体,外围挖有宽达五十米以上的护城河。为了掩饰城内景象,土垒上种植了松树与樟树,使整座城仿佛隐没在树林之中,因此有“沉没之城”的别称。更特别的是,城的防御设计利用水利机制:一旦遭遇敌军进攻,便能从多布施川引水灌入,使本丸以外的区域全部淹没,成为天然屏障。
然而,根据《庆长御积绘图》与后来的城下绘图比较,佐贺城在实际建成的样貌上与最初的设计蓝图有所差距,例如橹的数量减少、本丸与二之丸石垣的规模也简化了,因此学者多认为它是一座“未完成的城”。
江户时代,佐贺城下町因长崎街道经过而繁荣,成为连接小仓与长崎的重要驿站。城内外纵横交错的水路则兼具防御与生活功能,不仅保护了城池,也成为市民日常用水的来源。
进入明治时代后,佐贺城因“佐贺之乱”遭受严重破坏,本丸御殿与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只留下“鲤鱼门”与相连的橹幸存至今,并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至于天守,早在享保年间便毁于火灾,根据近年的研究推测,其规模可能与小仓城相当,甚至稍大一些。
今日的佐贺城迹已被整建为“佐贺城公园”。本丸御殿在2000年代以木造方式复原,作为“佐贺城本丸历史馆”对外开放,成为市民与游客认识藩政史与地方文化的重要据点。城迹周边仍可见复原的土垒与东堀,逐步重现昔日风貌。而二之丸一带则建有县厅、美术馆、博物馆及学校,成为佐贺县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使古老的城迹在现代依然发挥其核心地位。
文章
照片
目前没有相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