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賀城

地址: 佐賀城
佐賀城
そらみみ - 投稿者自身による著作物, CC 表示-継承 4.0, リンクによる

佐賀城(古名「佐嘉城」)位於今日佐賀市的中心地帶,是江戶時代初期由佐賀藩藩主鍋島氏所建的居城。它的前身是戰國時代龍造寺氏所築的「村中城」,到了慶長年間經過大規模擴建與改修,才成為如今人們熟知的佐賀城。

與許多石垣宏偉的名城不同,佐賀城的特色在於以土塁為主體,外圍挖有寬達五十公尺以上的護城河。為了掩飾城內景象,土塁上種植了松樹與樟樹,使整座城猶如隱沒於樹林之中,因此有「沈み城(沉沒之城)」的別稱。更特別的是,城的防禦設計利用水利機制:一旦遭遇敵軍進攻,便能從多布施川引水灌入,使本丸以外的區域全部淹沒,成為天然的屏障。

然而,根據「慶長御積絵図」與後來的城下絵圖比較,佐賀城在實際建成的模樣上,與最初的設計藍圖有所差距,例如櫓的數量減少、本丸與二之丸石垣的規模也簡化了,因此學者多認為它是一座「未完成的城」。

江戶時代,佐賀城下町因長崎街道經過而繁榮,成為連結小倉與長崎的重要驛站。城內外縱橫交錯的水路則兼具防禦與生活功能,不僅保護了城池,也成為市民日常用水的來源。

進入明治時代後,佐賀城因「佐賀之亂」遭受嚴重破壞,本丸御殿與大部分建築化為灰燼,只留下「鯱之門」與相連的櫓倖存至今,並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至於天守,早在享保年間便毀於火災,根據近年的研究推測,其規模可能與小倉城相當,甚至稍大一些。

今日的佐賀城跡已被整建為「佐賀城公園」。本丸御殿在2000年代以木造方式復原,作為「佐賀城本丸歷史館」對外開放,成為市民與遊客認識藩政史與地方文化的重要據點。城跡周邊仍可見復原的土塁與東堀,逐步重現昔日的風貌。而二之丸一帶則建有縣廳、美術館、博物館及學校,成為佐賀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讓古老的城跡在現代仍持續發揮其核心地位。

文章

照片

目前沒有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