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兒島城

地址: 鹿兒島城
鹿兒島城

鹿兒島城是位於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城山町的一座江戶時代的日本城郭,別名「鶴丸城」。在當地,自古以來人們更多以「鶴丸城」稱呼,這一名稱源於城中屋形的形狀如同展翅的白鶴。

這座城是由島津忠恒(又名家久)於1601年(慶長6年)所建,自此成為島津氏的居城,直到廢藩置縣為止。如今鹿兒島城的遺址已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家史跡。

鹿兒島城是一座平山城,由城山和建於其山麓的鶴丸城共同構成。城山在南北朝時代曾是上山氏的居城,稱為「上乃山城」或「上山城」,後來被交給島津氏。島津忠恒在城山的東側山腳建立了居館,形成本丸、二之丸與出丸等區域,並建起石垣。不過,作為名義上領有「七十七萬石」的大名城池,鹿兒島城卻沒有建造天守或高大的石垣。明治時期曾到訪城跡的本富安四郎在其著作《薩摩見聞記》中形容這是件「奇怪的事」。據說,這樣的設計是出於對江戶幕府示以恭順的考量。另一方面,島津氏則保留傳統的山城形式,在領內設置多達113處分城,由家臣分別守備,這被稱為「外城制度」。

鹿兒島城的結構相對簡單,本丸位於北側,二之丸位於南側,屬於典型的「屋形造」建築格局,在防禦上存在不足。為了補強,城後的城山被作為緊急時籠城的「後備城」。最初的城代是由島津歲久的孫子島津常久擔任,不過常久早逝之後,便再未另設城代,而城山逐漸被視為聖域並禁止進入。

到了1873年(明治6年)時,鹿兒島城仍有作為大手門的「御樓門」,以及一重二層的兵具所多門櫓、角櫓(隅櫓)、還有書院造風格的御殿。當時的御樓門與櫓的樣貌,仍可透過明治初期拍攝的照片得見。

現今,本丸的舊址上建有鹿兒島縣歷史資料中心「黎明館」,二之丸舊址則設有鹿兒島縣立圖書館、鹿兒島市立美術館與鹿兒島縣立博物館。至於遺構部分,仍保留有石垣、護城河、西鄉隆盛的私學校舊址(出丸跡)、以及連接大手門的石橋。私學校石垣上至今仍能看到西南戰爭時留下的彈痕。護城河如今則以蓮花景觀聞名,據推測是明治時期所栽植的。

作為大手門的御樓門近年進行了木造復原。2015年(平成27年)2月,由官民合作成立的「鶴丸城御樓門建設協議會」推動復原工程,並在2017年9月28日至2020年3月31日間進行施工。復原後的御樓門於2020年(令和2年)4月11日正式對外公開。

文章

照片

目前沒有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