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葉縣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縣廳所在地為千葉市。
千葉縣是首都圈的一部分,在都道府縣中,人口與人口密度排名第六,財政力指數在2022年度全國排名第四,面積排名第28,縣內生產總值於2021年度為全國第七。
地理上,千葉縣位於關東地方的東南側,鄰接東京都的東側。縣域主要由古代律令制時期的房總三國組成,包括上總國(南總)、安房國(房州)全境,以及下總國(北總)的一部分。縣內大部分區域由房總半島構成。
千葉縣擁有許多重要設施與地標,包括:
- 幕張新都心(核心商業區)
- 幕張展覽館(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國際展覽場)
- 成田國際機場(國際航線旅客數、通航城市數、貿易額均為日本第一)
- 千葉港(東京港灣的一部分,為日本三大港灣之一)
- 銚子漁港(漁獲量全國第一,為日本三大漁港之一)
- 東京迪士尼樂園與迪士尼海洋(來場人數全國第一)
- 千葉地層剖面(Chibanian,千葉時代)(唯一獲得國際標準模式層剖面及點認證的地層)
- 柏之葉智慧城市(以東京大學、千葉大學柏校區為中心,結合公私學合作的都市開發計畫)
- 全日本最多的海水浴場
- 南房總國定公園、水鄉筑波國定公園(自然景觀豐富的觀光度假區)
此外,縣內社會基礎建設完善,擁有豐富的區域資源及均衡的產業結構。沿海地區(如市原市)屬於京葉工業區的一部分。受成田機場的影響,千葉縣的訪日旅客數為全國第三。
人口與都市發展
千葉縣總人口約6,284,480人,面積為5,156.74平方公里。
1920年(大正9年)時,千葉縣人口約100萬人,隨後持續增長,1983年突破500萬,2002年9月達到600萬,並持續增長。
縣內人口主要集中在東京近郊的東葛地區與千葉市,由於鐵道交通便捷,許多居民每日通勤至東京都內,千葉縣成為東京的衛星都市與通勤城鎮(俗稱「千葉都民」)。因此,千葉縣的日間與夜間人口比例遠低於100,大約為90,表示白天有大量人口流向東京工作。
千葉縣下轄54個市町村(37市、16町、1村),其中千葉市為政令指定都市,船橋市與柏市為中核市,千葉市、柏市、成田市、木更津市、印西市為業務核都市。商業主要集中在船橋市、柏市、千葉市的車站周邊區域。
地理與地勢
千葉縣的地理特徵包括:
- 位於關東平原的一部分,但南部為房總半島,三面環海(東為太平洋,西為東京灣,南為太平洋)。
- 由平原與丘陵地形構成,無超過海拔500公尺的山地,為全日本唯一沒有高山的都道府縣。
- 古代因外洋開放,容易接受外來文化,與鄰近的東京都、埼玉縣、茨城縣之間由利根川、江戶川、東京灣、太平洋自然分隔,歷史上曾作為防禦外敵與戰略據點。
- 近年來,由於東京灣渡輪與東京灣跨海公路(東京灣 Aqua-Line)的開通,房總半島的孤立性逐漸減少。
氣候
千葉縣屬於太平洋側氣候(海洋性氣候),氣溫全年較為溫暖,霜與降雪較少,氣象災害也相對較少。由於黑潮暖流的影響,內陸氣候效應(如焚風現象、輻射冷卻)較弱,極端寒冷或酷暑較少見。
- 沿岸地區(如銚子市、勝浦市):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為避暑與避寒的熱門地區。
- 內陸地區(如成田市、佐倉市):內陸氣候明顯,冬季氣溫可降至 -5°C 至 -8°C。
- 東京灣沿岸(如浦安市、千葉市):受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冬季較不寒冷,但夏季容易出現熱帶夜。
- 南房總地區(如館山市、勝浦市):受黑潮影響,冬季較溫暖,為全關東春天來得最早的地區之一。
房總半島與地形特徵
房總半島西側臨東京灣,稱為內房(うちぼう);東側面向太平洋,稱為外房(そとぼう)。洲崎・洲崎燈塔為內房與外房的分界線。
- 內房沿岸(如浦安市、市川市):填海造地較多,部分地區面積有所增加。
- 外房沿岸(如九十九里濱):擁有綿延的海岸線與廣闊的可居住地帶。
- 房總丘陵(南部):包括上總丘陵、上總台地、下總台地,地形起伏較大。
千葉縣的最高峰為愛宕山(海拔 408 公尺),是日本所有都道府縣中最高點最低的縣。該縣也是沖繩縣以外,唯一沒有冷溫帶林的都道府縣。
千葉縣的最端點
- 最東端:犬吠埼(銚子市)→ 東經 140°52'10"(關東地區最東端)
- 最西端:富津岬(富津市)→ 東經 139°44'21"
- 最南端:野島崎(南房總市)→ 北緯 34°53'17"
此外,千葉縣的平均海拔僅 46 公尺,為全日本第二低(僅次於沖繩縣)。在繩文時代海進最盛期(約公元前 4000 年),千葉縣北部與南部曾被古東京灣與香取海分隔,直到後來才形成陸地連結。
這些獨特的地理與氣候特徵,使千葉縣成為日本關東地區的重要經濟、交通與觀光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