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市(日語:仙台市〔仙臺市〕/せんだいし Sendai shi)是日本宮城縣的縣治所在地,位於宮城縣中部,是東北地方最大的都市,同時也是該地區唯一的政令指定都市。仙台市東臨太平洋的仙台灣,北側為松島丘陵、西為奧羽山脈、南界為名取川,城市東西橫跨宮城縣。市名一般認為源自古城「千代城」,1600年由安土桃山時代名將伊達政宗擴建,並改名為發音相同的「仙臺」,此名取自唐代詩人韓翃的七言律詩《同題仙遊觀》。由於城市綠化覆蓋率高,仙台又有「杜之都」(森林之都)之稱。
仙台藩主伊達政宗最早在此建城,奠定了今日仙台市區的基礎。他從1600年開始築城,並實施多項建設與城市規劃。當時仙台的繁榮程度,甚至被西班牙使節形容為「東西南北人來人往,勝似江戶(東京)」。
仙台街道設計兼具功能性與現代感,城市發展深受伊達政宗遠見影響。從仙台城跡(仙台古城)眺望,可清楚看見仙台市街與廣瀨川的景致。
慶長遣歐使節團
1613年,伊達政宗為拓展對外通商,邀請傳教士並派遣家臣支倉常長擔任副使,搭乘仙台藩自製的洋式帆船「桑帆號」出海。使節團橫渡太平洋,登陸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接著再橫越大西洋前往西班牙馬德里,最後抵達義大利羅馬,並謁見教宗保羅五世,完成日本人首次橫渡大西洋的壯舉。整段旅程長達七年。
近代發展
仙台市於1889年施行市制,設立之初面積僅17.45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6千人。自1928年起市區不斷擴張,到1989年人口突破百萬,同年升格為日本第11個政令指定都市。
由於中國文豪魯迅曾在此留學,仙台在中國也有一定知名度。
觀光景點
仙台古城遺跡(仙台城跡)
伊達政宗興建的仙台城本丸位於海拔115公尺的天然丘陵地。雖然現今已無保留櫓樓或大門等建築,但仍可透過石牆與復原的角櫓感受當年風貌。發掘調查顯示,本丸石牆曾歷經三次重建。目前已完成修復工程,並計畫進一步整備為仙台歷史象徵。
大崎八幡宮
作為仙台領內的重要神社,建於1607年。本殿以黑漆為主色調,裝飾金屬配件,色彩鮮麗,為日本國寶之一。每年1月14日舉行的「焚燒祭」中,會焚燒正月裝飾品,祈求一年平安健康。
仙台市博物館
以伊達家族歷史文化為主題,收藏包括國寶及重要文化財約7萬5千件,常設展品約有1200件,全面介紹仙台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