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

嘉義縣位於臺灣南部,東與南投縣、高雄市相接,西瀕臺灣海峽,南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為界,北隔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並環繞著嘉義市全境。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使嘉義縣地理上橫跨亞熱帶與熱帶氣候區。縣治設於太保市,全縣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計18個鄉鎮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名稱源於平埔原住民洪雅族社名的譯音。1787年,因林爽文事件,乾隆皇帝嘉獎當地百姓忠義守城,下詔改名為「嘉義縣」。

地理與自然環境

嘉義縣地處嘉南平原,境內地勢大多低於100公尺,土地肥沃,水利建設完善。全縣地形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海岸四大類,東側為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中部為嘉義丘陵、竹崎丘陵,西部為嘉南海岸平原。縣內最高點為阿里山鄉的玉山主峰,最低點則位於東石鄉的鰲鼓海埔新生地

嘉義縣的海岸地形屬於雲嘉洲潟海岸與嘉南洲潟海岸,外傘頂洲為臺灣最大的濱外沙洲,潟湖面積亦居全臺之冠。沿海地區因沙洲屏障形成淺海,適合發展養殖漁業與鹽業,使嘉義縣成為臺灣水產養殖與製鹽的重要基地。

水文與氣候

嘉義縣境內河川多源自東側高山,向西流入臺灣海峽。主要河川包括北港溪、朴子溪、八掌溪,另有石龜溪、牛稠溪、清水溪等支流。縣內水庫包括仁義潭水庫、曾文水庫、內埔子水庫,並擁有多條水圳,如大林圳、好收圳、中興圳、道將圳、隆恩圳,確保農業灌溉與供水穩定。

氣候方面,嘉義縣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冬短夏長。平地地區6月至9月降雨最多,年平均降雨量約1,821.6公釐,颱風季節時降水集中,冬季乾燥,部分月份甚至無降雨。山地地區如阿里山降雨較多,年均降水量達3,940.6公釐,全年氣溫涼爽,最熱的6月至8月也僅約14℃,冬季月均溫則可低至6.5℃

經濟與特產

嘉義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農漁產業,沿海的東石漁港、布袋漁港盛產蚵仔、蝦子與各類海魚,其中西施舌被視為珍品。內陸則以民雄鄉的鵝肉、鳳梨酥、金桔果醬聞名,新港地區則以新港飴、笨港餅享譽全臺。阿里山地區則以高山茶著稱,尤其阿里山茶遠近馳名。

嘉義在日治時期曾因鄰近阿里山森林,發展出木材加工業與林木進出口貿易。為了運輸珍貴木材,日本人興建了阿里山森林鐵路,這條鐵路至今仍是臺灣知名的觀光路線。

嘉義縣兼具平原農業、山地茶產業、漁業與觀光資源,並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從阿里山的雲海與茶園,到東石漁港的海鮮與布袋濱海風情,嘉義縣既展現了臺灣農業與漁業的活力,也保留了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魅力。

閱讀更多